2013年12月24日

台灣演藝圈

每次到新加坡都可以感受台灣演藝圈的強大,街上聽到放的歌是台灣歌手唱的,綜藝節目也是台灣的有趣許多,戲劇類的更是常常打開電視就看得到,<夜市人生>,<食尚玩家>,<女人我最大>,<小資女孩向前衝>等...節目,其實縱觀整個東南亞華語市場,台灣的戲劇類真的還蠻威的,不止新加坡,這次聽印尼華人講,他們全部都在看愛和夜市人生(汗),只是新加坡電視不能用方言,所以民視的節目一律國語配音,剛開始看的時候頗不習慣,明明是鄉土劇,沒看畫面搞得跟韓劇一樣。

思考其原因,新加坡演藝圈不若台灣這樣歷史悠久,更因為新加坡本土的媒體由一家公司新傳媒MediaCorp所掌控,也是新加坡唯一免費電視經營者,所以不像台灣這樣百花齊放,因為該公司大股東是淡馬錫控股,加上前身是政府部門,所以限制也較多,不像台灣這樣在題材上和尺度上高度自由化的發展,雖然最近台灣節目的製作成本大幅下滑,藝人紛紛出走中國大陸,但是高度創意的本質沒變,還是能抓住華語觀眾的目光的。

2013年10月10日

2006.6.6-6.13單車環島日記(七)

6/12 星期一---終於出太陽的回程

台東大武--枋寮-------台北

看了晚間新聞西部淹水,晚上討論過後決定不走西部了,在旅舍竟然因為喝了<絕品好茶>到半夜三點才睡。隔天窗戶透出了不可思議的陽光!!天啊~~終於放晴了,心情不錯的在全台灣最偏遠的7-11吃了早點,拍了照留念,往南迴出發!

2006.6.6-6.13單車環島日記(六)


6/11 星期日---魚兒魚兒水中游的一天

池上--台東市--台東大武  105K

原本的計畫是要從池上上南橫,但南橫坍方非常嚴重,(其實我也快沒體力衝了..),所以臨時還是決定走南迴公路,但是因為南迴繞的蠻遠的,今天要是不衝到大武的話,再隔天會很辛苦,看著地圖沿途的地名:舊甘納璧社、巴巴拉倫,台灣真的還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不知道阿!

2006.6.6-6.13單車環島日記(五)


6/10 星期六---在池上的池上便當是人間美味

花蓮市--池上 127公里

2013年9月15日

2006.6.6-6.13單車環島日記(二)

6/7 星期三---偷吃步可是最累的一天

巴陵--明池--棲蘭--百蹈橋---思源啞口--武陵農場

2006.6.6-6.13單車環島日記(一)


前言
因為無名即將關閉,突然想把這段大學時期寶貴的回憶再度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還記得大四下學期,好不容易結束系上繁忙的課業和實習,趁著畢業前的空檔,跟侑哥展開了一趟自行車環島之旅,小時後就聽過爸爸跟伯伯早年腳踏車環島的有趣故事,如何用樹枝綁在自行車後面剎車等非常嚮往,終於有機會並且有伴,沒想太多,自行車買了沒有甚麼體能訓練就出發了,現在想想真是天真的可以,不過就是這股傻勁才有辦法去做這樣的事,不是嗎?

6/6 星期二

土城----北橫巴陵

其實出發前,台灣剛好有梅雨鋒面,也有豪雨特報,加上我是腳踏車新手,從捷安特買的登山車也才剛買不到三天,變速什麼都還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自己體力是否足夠,其實心情是有那麼一點緊張,不過想到以前登山的困難  想想這是在文明世界的活動應該不會太難吧! (結果證實真的是年少無知阿!) 星期二早上 東西準備好後 我就從我家坐捷運到土城跟侑哥會合,(我的車已經在他家了),在他家把馬鞍袋、行李、裝備,裝一裝,吃完早餐後,在他家大門口象徵性的拍了一張照後出發。

2013年7月30日

要取洋名兒嗎?




其實說起英文名字真的很有趣,在來英國之前有小煩惱一下別人如果問我名字的話該如何回答,是直接回答中文的譯名好呢?還是回答Craig 好呢? 剛開始怕別人記不住自己的名字,都先說Craig+,結果遇到的歐洲人反應都很有趣,”Come on, that’s not your real name!” 我才說出自己的名字,後來每次跟別人自我介紹都先說中文譯名再說you can call me “Craig”, 結果換來的反應也是 “Come onYou don’t need that name. You have your own name”, 說的連我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待久一點才慢慢瞭解,歐洲跟美國很不一樣,在美國華人/華裔有洋名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導致台灣人也覺得不論如何都得有個洋名兒,髮型設計師叫Roger,公司裡的秘書叫Emily,漸漸的大家也都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名字,記得遇到一個德國人,她說她有一次遇到一個女生,自我介紹是台灣來的,結果一說名字竟然是個Rebecca 之類的英文名,她跟她朋友覺得眉頭一皺覺得相當納悶,為什麼你要用假名呢?其實想像一下就跟如果班上來了個德國交換生結果竟然叫淑君一樣詭異吧! 到這裡發現來自歐洲各國的學生,都是用自己的名字,縱使又臭又長,自我介紹的時候還是用原名,當然有些人會請我們稱他簡單的縮稱就好,不能否認的是,中文名字有時候對外國人來說不好記且正確發音不易,但其實慢慢發現在這裡遇到的朋友很容易接納,且樂意去學習正確的發音,既然如此,有自己的名字為什麼不用呢?

2013年7月5日

<蘇格蘭高地之旅>-Day3&4



今天早餐有節制的稍微點少一點,還是很美味,因為目的地是loch Lomond查了一下地圖又是個long way drive,跟親切的老闆合影之後就上路了,首先到了Eilean Donan Castle,不虧是蘇格蘭最有名的城堡之一,參觀裡面的城堡,聽解說人員說明蘇格蘭家徽的意義非常的有趣,城堡裡面的擺設也讓我們重回了17,18世紀當初的生活情景,廚房食材的儲放,當時大廚為家族烹煮佳餚的情景做得維妙維肖,非常有意思, 慢慢逛到兩點才上路 
 
Eilean Donan Castle

<蘇格蘭高地之旅> Day2




當初會找到這家民宿也是看網路評價很好,果真地點風景很漂亮,是在一個峽灣裡面,可以看到很美的夕陽,沒想到今天早上才是另一個驚奇,民宿老闆是個熱情的男主人,名叫Johnny,昨天晚上到達時請我們選擇今天要吃的早餐,因為抱持的貪小便宜加上早餐吃飽一點可以省去中餐的心態打了超多勾,早上在很漂亮的客廳用餐,窗外就是美麗的峽灣,早餐一上桌我跟SY驚為天人,整個超級無敵好吃!!! 鬆餅是Johnny自製的,可能是有史以來我吃過最好吃的鬆餅,SconeScrabble egg + salmon甚至連很多台灣人都受不了的black pudding 都超好吃,咖啡也是咖啡豆現磨,很好喝,最後我們兩個人都吃到很撐,沒想到沒吃完的鬆餅還讓我們帶走以免在車上會餓, 真是太感人了。

2013年7月4日

<蘇格蘭高地之旅>- Day 1


這趟的高地之旅雖然事前規劃了這麼多,還是以災難開頭,因為各種理由當初決定租車遊高地,早在三月就在europcar定好了車子,雖然猶豫了一下但還是聽取同學建議租了自排的車,開完一圈回來後,強烈建議要租車的朋友不用考慮手排了,直接租自排車,要不然你就要有右駕plus上坡起步到瘋掉的心理準備,在英國手排車居多,自排車選擇很少,要租自排一般網路上都是建議事先預約,沒想到當天取車時竟然還是被告知公司目前沒有自排車 囧,當然就是說會換一台好一點但是手排的給我,我想說在軍中開過手排救護車,當時開的蠻熟的,應該可以勉強試試看,況且也比較省油,結果一上車右駕不習慣加上畢竟還是太久沒開了,瘋狂熄火連開出停車場都有問題,整個人滿頭大汗,SY整個人超緊張,我心想:完了連這種路都開不好,那高地那種路怎麼辦?

<蘇格蘭高地之旅>- 旅遊行程

Isle of Skye

前言: 最近利用時間去了一趟傳說中很美的蘇格蘭,因為是自行租車,希望可以分享給之後也想要租車來玩的朋友一個參考,這裡是行程總整理,會陸續po上遊記

2013年6月10日

<為什麼國外生醫研究可以發表在Nature?-一個旅外博士生的半年觀察>

其實在出國之前,就跟大家一樣心中有個疑問,為什麼生物醫學的領域,許多歐美的實驗室paper都可以發這麼好,而且還一篇一篇發,在台灣這麼多人這麼努力,為什麼成果發表在好期刊的寥寥無幾? 在我唸書的半年期間,其他的實驗室不說,同一層樓的實驗室總共發表了幾篇論文, Nature, Cell, Molecular Cell,和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當然這都是努力很久最後的結果,但別人到底厲害在哪裡,是我一直想要解開的謎,明明地球上western blot, PCR實驗跑的時間都一樣(除了CSI裡面有光速PCR),外國細胞也不會長的比較快,而且這邊幾乎都下午六七點大家都下班了,六日除了養細胞,也鮮少看到有人進實驗室,這裡的教授,擁有自己生活的是常態,也不像台灣一樣這麼拼命,星期六日都待在實驗室看paper寫計畫,想想真是沒有道理,這個謎團我想一定要好好趁待在這裡的時間解開。這半年多慢慢觀察以及和朋友討論後有了一些心得,當然話要說在前,這只是目前的觀察,而且僅限於我的研究所,所以不能說全英國或是全歐洲甚至國外的研究機構都是這樣,大約可以分成四個部份,教職,研究設備環境,reputation還有科學邏輯以及思考。

先講指導教授這部分,英國要升上professor非常困難,所以通常都是以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或是group head稱呼,大概可以分成幾點: 第一、因為英國這邊不管大學或是研究所的課都不多,加上行政有專人處理,所以PI很少像台灣這樣身兼數職,整天案牘勞形被非科學研究的事務干擾,像我們所PI幾乎不用備課,因為PhD的課上一個月就上完了@@,而行政常常是由經驗豐富或是已半退休的資深教授來擔任,大幅的減少一般PI行政教學的負擔。第二,嚴格的評鑑制度,白話一點就是所上真的會fire PI,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剛來的時候我去我們所的2、3樓發現好多空的實驗室,心想這個研究所這麼有錢,又這麼有歷史,怎麼會空實驗室這麼多? 後來才明白,以前在這裡的PI都被fire了(當然有少數是跳槽,人才流動在歐洲很常見),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這裡publication這麼好, 因為發表不好的都走人了@@,每兩三年的評鑑對於這裡PI的壓力超大,發小paper沒有用,整體的制度是鼓勵發表好paper,如CNS (Cell, Nature, Science),以及評估對整體科學的contribution,所以連發小paper的策略是無法奏效的,還是會拿不到funding走人,關於這個制度我認為台灣可能100年都做不到,這個制度之所以成功的原在於,研究所內的領導者是強者,每年幾乎都有CNS,加上所上很多優秀的PI,整個形成理所當然的事,在台灣,研究所被一堆早就沒有研究能量的老教授把持,連頭頭都是靠連發小paper、authorship互掛這種伎倆維生,當然堅持算paper累積點數這種爛方法,到了教授人事評鑑,再搓個湯圓,賣個人情,靠個關係,大家都開心。

第二部分就是研究環境,在中央研究院常常聽到從國外回來的學長姐說,中研院的研究環境實在是太好了,比我待的XXX好多了,這句話完全是真的,例如我們實驗室沒有ph meter@@ 整層樓共用一個超舊ph meter,養菌也沒有hood,邊養旁邊要開火,冰箱更不用說了,全部人的東西擠在小冰箱裡面 (阿這裡是沒有賣台灣那種4度C冰櫃嗎?),實驗室空間也不足,耗材都堆在每個人前方的櫃子上,超懷念以前有寬敞空間的實驗室,但是!重點來了,雖然實驗室環境可能不一定很理想,可是這裡的core lab普遍都很強,例如Flow cytometry,Sequencing center,Microscopy Laboratory, Proteomics Laboratory,不僅有專人負責對於機器都相當的熟悉和專業,很多人會說:阿那些設施不是都是有protocol,只要有人負責品管和按按鈕就好了,會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現今醫學生物實驗的複雜程度已經今非昔比,因為儀器的進步,雖然是使用相同儀器,不同人的實驗目的和參數的設定卻大相逕庭,這完全需要專業人士去調整和最佳化,甚至研發新的方法,因為有專業人員的協助,省去許多trial and error的時間和金錢,例如有人因為做的是細胞融合實驗,成功的細胞數很少,利用顯微鏡一顆顆找要找非常久也很困難,技術人員跟廠商合作寫了一個程式,以後整片slide先照起來,用電腦程式輸入參數去尋找特殊型態的細胞,找到後再到顯微鏡底下看,大大減少搜尋的時間。

另外一點就是合作機會真的很多,其實隨便翻開好期刊常常就會發現成功發表在這些期刊上有幾個必備的實驗,例如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protein structure analysis,或是mice model, 就以NGS舉例好了,現在技術上做NGS已經相當簡單,甚至變成分子生物研就基本的分析平台,但在台灣最困擾的縱使有專業人才但找不到合作機會,或是不熟悉其data的分析方法,這裡好幾個大的group在做bioinformatics,不管是RNA-seq,ChIP-seq,SNP analysis,都有很好的合作機會,結果很多也成功發表,跨領域合作絕對是趨勢,但是單方面的程度還沒跟上的時候,還是有困難。

另外就是reputation這件事,很多人看paper常常會酸,這篇可以發在nature是因為某某某的關係,可是卻很少人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可以想想他reputation是怎麼建立的? 是不是因為他過去的發表別人follow都做得出來? 甚至開創了一個領域? 在這裡觀察到很多教授的reputation是因為對於data的嚴謹而建立的,把biological replicates 看的比大量生產data還重要,所以data不用多,是”真的”就很好用了。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整個科學邏輯思考的不同,最重要的是進行這個研究的意義,我們常常在講impact factor卻忘了想自己做出來的實驗對之後真的有多少impact,朋友的教授說的好:你把這整個房間的磁磚算完了,也是種統計,但對地球有甚麼貢獻? 這裡的教授常常一開始目標就放在大的、重要的實驗,(當然因為跟評鑑制度有關),做出來是可以解決puzzle的,甚至paradigm shifting,或是花很多時間建立一個好的system,雖然剛開始投入較多時間和成本,但這對後續的發表之路的根本就是決定因子。

拉哩啦紮講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從我的一個小小博士生的觀察可以給台灣的朋友一點想法,不管是驗證學長姐的都市傳說 (國外都怎樣怎樣~~),或是跟我一樣好奇答案的人,我想我會繼續追尋答案,希望在PhD之路體會更多,當然這裡不是一切都好,重點還是要吸取他人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

註:筆者為MRC Clinical Sciences Centre 博士班學生

2013年3月17日

那段微風飛翔的歲月-獻給長庚野鳥社

在大學時期擔任了野鳥社的社長,這麼久以來,心中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感覺欠野鳥社一篇文章,雖然已經事隔多年了,但不寫出來感覺就是少了什麼,所以決定提筆寫一下,算是感謝當年在長庚野鳥社的各位朋友在那幾年帶給我美好的回憶。

如果要說我會當上社長的契機應該要回溯到我國中的時候,當時年輕人賞鳥的並不多,像我年紀這麼小又到處亂跑的,大概就是台灣賞鳥界的名人許緯進了吧!記得有一次在關渡自行賞鳥的時候,遇到一群年輕的大學生也到關渡賞鳥,看到一群人能夠找到同好,嘻笑自由的賞鳥,徜徉在大自然,心中好生羨慕,尤其當初身處升學壓力之下,週末能夠出來是奢侈,心中想著要是上大學就可以有自己的時間,有一天可以跟他們一樣該有多好,這個小小的場景一直深埋在我的心靈中。高中因為時間的關係,越來越少去賞鳥,也慢慢脫離大自然,直到大學社團迎新聽到長庚大學有野鳥社,心中才又燃起小時候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