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

<為什麼國外生醫研究可以發表在Nature?-一個旅外博士生的半年觀察>

其實在出國之前,就跟大家一樣心中有個疑問,為什麼生物醫學的領域,許多歐美的實驗室paper都可以發這麼好,而且還一篇一篇發,在台灣這麼多人這麼努力,為什麼成果發表在好期刊的寥寥無幾? 在我唸書的半年期間,其他的實驗室不說,同一層樓的實驗室總共發表了幾篇論文, Nature, Cell, Molecular Cell,和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當然這都是努力很久最後的結果,但別人到底厲害在哪裡,是我一直想要解開的謎,明明地球上western blot, PCR實驗跑的時間都一樣(除了CSI裡面有光速PCR),外國細胞也不會長的比較快,而且這邊幾乎都下午六七點大家都下班了,六日除了養細胞,也鮮少看到有人進實驗室,這裡的教授,擁有自己生活的是常態,也不像台灣一樣這麼拼命,星期六日都待在實驗室看paper寫計畫,想想真是沒有道理,這個謎團我想一定要好好趁待在這裡的時間解開。這半年多慢慢觀察以及和朋友討論後有了一些心得,當然話要說在前,這只是目前的觀察,而且僅限於我的研究所,所以不能說全英國或是全歐洲甚至國外的研究機構都是這樣,大約可以分成四個部份,教職,研究設備環境,reputation還有科學邏輯以及思考。

先講指導教授這部分,英國要升上professor非常困難,所以通常都是以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或是group head稱呼,大概可以分成幾點: 第一、因為英國這邊不管大學或是研究所的課都不多,加上行政有專人處理,所以PI很少像台灣這樣身兼數職,整天案牘勞形被非科學研究的事務干擾,像我們所PI幾乎不用備課,因為PhD的課上一個月就上完了@@,而行政常常是由經驗豐富或是已半退休的資深教授來擔任,大幅的減少一般PI行政教學的負擔。第二,嚴格的評鑑制度,白話一點就是所上真的會fire PI,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剛來的時候我去我們所的2、3樓發現好多空的實驗室,心想這個研究所這麼有錢,又這麼有歷史,怎麼會空實驗室這麼多? 後來才明白,以前在這裡的PI都被fire了(當然有少數是跳槽,人才流動在歐洲很常見),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這裡publication這麼好, 因為發表不好的都走人了@@,每兩三年的評鑑對於這裡PI的壓力超大,發小paper沒有用,整體的制度是鼓勵發表好paper,如CNS (Cell, Nature, Science),以及評估對整體科學的contribution,所以連發小paper的策略是無法奏效的,還是會拿不到funding走人,關於這個制度我認為台灣可能100年都做不到,這個制度之所以成功的原在於,研究所內的領導者是強者,每年幾乎都有CNS,加上所上很多優秀的PI,整個形成理所當然的事,在台灣,研究所被一堆早就沒有研究能量的老教授把持,連頭頭都是靠連發小paper、authorship互掛這種伎倆維生,當然堅持算paper累積點數這種爛方法,到了教授人事評鑑,再搓個湯圓,賣個人情,靠個關係,大家都開心。

第二部分就是研究環境,在中央研究院常常聽到從國外回來的學長姐說,中研院的研究環境實在是太好了,比我待的XXX好多了,這句話完全是真的,例如我們實驗室沒有ph meter@@ 整層樓共用一個超舊ph meter,養菌也沒有hood,邊養旁邊要開火,冰箱更不用說了,全部人的東西擠在小冰箱裡面 (阿這裡是沒有賣台灣那種4度C冰櫃嗎?),實驗室空間也不足,耗材都堆在每個人前方的櫃子上,超懷念以前有寬敞空間的實驗室,但是!重點來了,雖然實驗室環境可能不一定很理想,可是這裡的core lab普遍都很強,例如Flow cytometry,Sequencing center,Microscopy Laboratory, Proteomics Laboratory,不僅有專人負責對於機器都相當的熟悉和專業,很多人會說:阿那些設施不是都是有protocol,只要有人負責品管和按按鈕就好了,會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現今醫學生物實驗的複雜程度已經今非昔比,因為儀器的進步,雖然是使用相同儀器,不同人的實驗目的和參數的設定卻大相逕庭,這完全需要專業人士去調整和最佳化,甚至研發新的方法,因為有專業人員的協助,省去許多trial and error的時間和金錢,例如有人因為做的是細胞融合實驗,成功的細胞數很少,利用顯微鏡一顆顆找要找非常久也很困難,技術人員跟廠商合作寫了一個程式,以後整片slide先照起來,用電腦程式輸入參數去尋找特殊型態的細胞,找到後再到顯微鏡底下看,大大減少搜尋的時間。

另外一點就是合作機會真的很多,其實隨便翻開好期刊常常就會發現成功發表在這些期刊上有幾個必備的實驗,例如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protein structure analysis,或是mice model, 就以NGS舉例好了,現在技術上做NGS已經相當簡單,甚至變成分子生物研就基本的分析平台,但在台灣最困擾的縱使有專業人才但找不到合作機會,或是不熟悉其data的分析方法,這裡好幾個大的group在做bioinformatics,不管是RNA-seq,ChIP-seq,SNP analysis,都有很好的合作機會,結果很多也成功發表,跨領域合作絕對是趨勢,但是單方面的程度還沒跟上的時候,還是有困難。

另外就是reputation這件事,很多人看paper常常會酸,這篇可以發在nature是因為某某某的關係,可是卻很少人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可以想想他reputation是怎麼建立的? 是不是因為他過去的發表別人follow都做得出來? 甚至開創了一個領域? 在這裡觀察到很多教授的reputation是因為對於data的嚴謹而建立的,把biological replicates 看的比大量生產data還重要,所以data不用多,是”真的”就很好用了。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整個科學邏輯思考的不同,最重要的是進行這個研究的意義,我們常常在講impact factor卻忘了想自己做出來的實驗對之後真的有多少impact,朋友的教授說的好:你把這整個房間的磁磚算完了,也是種統計,但對地球有甚麼貢獻? 這裡的教授常常一開始目標就放在大的、重要的實驗,(當然因為跟評鑑制度有關),做出來是可以解決puzzle的,甚至paradigm shifting,或是花很多時間建立一個好的system,雖然剛開始投入較多時間和成本,但這對後續的發表之路的根本就是決定因子。

拉哩啦紮講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從我的一個小小博士生的觀察可以給台灣的朋友一點想法,不管是驗證學長姐的都市傳說 (國外都怎樣怎樣~~),或是跟我一樣好奇答案的人,我想我會繼續追尋答案,希望在PhD之路體會更多,當然這裡不是一切都好,重點還是要吸取他人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

註:筆者為MRC Clinical Sciences Centre 博士班學生

16 則留言:

  1. 我對core facility的部份,感觸跟你一樣。(請問文章可以借我在FB分享嘛?)

    謝謝

    回覆刪除
  2. 台灣的生醫,還在生物領域玩。
    台灣的生資,還在資訊領域玩。

    兩邊的人,不知道怎麼溝通。兩邊在互卡。能有什麼好的表現?

    回覆刪除
  3. 好棒的文章! 推推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轉這篇到我的FB存檔,竟然出現截圖是妳 =__=

      刪除
  4. 感謝您的分享,是否可以藉分享呢?

    回覆刪除
  5. 感謝你抽空提筆分享真是受益良多

    回覆刪除
  6. 我的經驗也差不多是如此,我唸物理但也是在英國。以前我們group也是有專人處理行政,真的是天堂。誠心建議如果可以待在國外就不要回來,把心力花在人事跟行政上很不值得。雖然為台灣貢獻所學是不錯,但研究哪裡都可以做,而且成果是貢獻給全人類的。就選擇阻力最小的環境追求自己的理想吧~

    回覆刪除
  7. 回Alf Tang:以前都會納悶,為什麼有些老師學經歷這麼亮眼,還是要回台灣,留在國外不是應該會以更好的發展嗎?其實出國之後慢慢能體悟到學成想歸國的心態,雖然薪資低,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家,家人朋友都在台灣,某些方面環境也不錯,重點還是想貢獻所學吧! 其實到國外後會發現不管是不是走學術,大家一個比一個還關心台灣,剩下的只是個人選擇,總之就跟生物反應一樣fight or flight,如果不想逃離的話那就奮鬥吧,其實在上位者很多人都知道其弊端,但要改革卻需要整個群體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總是希望台灣變更好的,是吧?

    回覆刪除
  8. 真的心有戚戚焉
    台灣的後一代幾乎都是不知為何做而做,當然他們就不確定該往哪尋找啟發, 沒有"愛"的題目硬著頭皮接下來只會是兩敗俱傷, 然而比起做這些研究試驗所得到的結果, 他們更在乎做這些實驗是否可以較容易畢業, 這樣質怎麼會出來?

    回覆刪除
  9. 哀 文章看完感觸很深

    感謝您的分享,是否可以藉分享呢? 謝謝您

    回覆刪除
  10. 首先,我必須先說對不起。我今天一定是太閒了,請不要理我,也不要對號入座,就當作討論。如言詞有過激,請見諒。

    "這裡的教授常常一開始目標就放在大的、重要的實驗,(當然因為跟評鑑制度有關),做出來是可以解決puzzle的,甚至paradigm shifting,或是花很多時間建立一個好的system,雖然剛開始投入較多時間和成本,但這對後續的發表之路的根本就是決定因子。"
    --->什麼是大的,什麼是重要的研究?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取決於你的reputation和某某某的關係,或者說跟學霸的關係,台灣有學霸,整個研究世界一樣有學霸的,沒有公平性和公開性可言,同樣的研究想法和數據,出處不同實驗室,你的MANUSCRIPT REVIEW和EDITOR的回應是被逢言拍馬屁(學霸和其相關的實驗室)或是雞蛋裡挑骨頭(一般小LAB)的機率是大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和中國要公費外送許多研究人員至世界各地,美其名是合作學習,另一用意可能是鯨吞蠶食學霸的reputation,期望有一天可以更公平的發在"CNS"上。這個效應已經出現在中國的科研發表上。另一方面,我"個人"覺得很多"CNS"的研究是很炒短線的和沒有biological replicates的,這跟有些教授的reputation和"自負"有關而不是因為對於data的嚴謹。許多西方科學研究所對整個科學邏輯思考的訓練不同,他們訓練強調實驗數據的"邏輯",一些"CNS"的PAPER有可能在還沒做實驗驗證前就已經整篇想好(畫好?)需要哪些數據來支持,所以他們"不需要花大量時間"來做實驗驗證<---(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吧!?),他們只需要用reputation來驗證,如此的循環一來將導致"泡沫化的生醫研究",而這顆未爆彈一直還在靜待何時被引爆。看看這篇英國1994年在NATURE上發的PAPER ( http://retractionwatch.wordpress.com/2013/07/04/retraction-of-19-year-old-nature-paper-reveals-hidden-cameras-lab-break-in-evidence-tampering/ ) 和這篇 (http://retractionwatch.wordpress.com/2013/06/19/why-i-retracted-my-nature-paper-a-guest-post-from-david-vaux-about-correcting-the-scientific-record/ )對研究負責的討論。

    "朋友的教授說的好:你把這整個房間的磁磚算完了,也是種統計,但對地球有甚麼貢獻?" 同樣的邏輯,這樣的研究對地球的貢獻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想這個"朋友的教授"可能要領導學生或後進去思考科研更深的一面"對地球有甚麼貢獻??"或者事實上可能是要去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這回到研究的最初或最基本對未知的渴望,"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然到我們不能純確為想去知道一件事而做研究嗎?或者是只能去做功利性的研究??我其實一直很好奇當初為什麼"Osamu Shimomura, (http://www.conncoll.edu/ccacad/zimmer/GFP-ww/shimomura.html)"會發現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然到真的有想到去問"對地球有甚麼貢獻??"我不是Osamu Shimomura,我不知道。但我的看法是許多功利研究只是對人有利,不見得對地球有甚麼正面貢獻,反而是負面的貢獻。再回到""自己做出來的實驗對之後真的有多少impact??""的點上,許多"CNS"的研究數據是需要其他更多"非CNS"的研究數據來長期驗證並且修正。而多少人花了金錢和精力的研究卻只因為無法去正面驗證支持學霸"CNS研究"而斷送它們的研究路??這個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想花時間去取證。我要說的是,每個研究都有它的價值,每個研究學者也有他們對做好科研的堅持底線。今年上半年科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Journal impact factor 'distorts science' http://www.abc.net.au/science/articles/2013/05/17/3760659.htm",我想這才是對年輕學者最重要的呼喚。

    沒時間了,就拉哩啦紮說這麼多吧,希望從我一個無聊沒做好功利研究的博士後的觀察可以給台灣的朋友一點想法,不管是驗證科研先進的都市傳說 (國外都怎樣怎樣~~),或是跟我一樣好奇答案的人,我想我會繼續追尋答案,希望在博士後之路體會更多,當然我這裡也不是一切都不好,重點還是要問你想要什麼生活,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科研<---多麼痛的領悟,你曾經是我的全部,只是我回首來時路的每一步都走的好孤獨啊,多麼痛的領悟,你曾是我的全部,只願我掙脫IMPACT FACTOR的枷鎖,對地球有甚麼貢獻的束縛,任意追逐別再為CNS受苦。""

    註:筆者為美國某知名研究機構 落魄博士後研究人員

    回覆刪除
  1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2. 呵呵,科學研究的墮落跟制度的敗壞是整體全球科學界的問題,相關的文章不勝枚舉,這篇文章值得一看:"the heart of research is sick",幾乎把問題都點出來了,其實很多人都在struggle,但本篇的重點不是擺在這裡,過度理想化歐美的研究環境也是不切實際的,糟糕的實驗室和事情還是時有所聞,這裡只是一些看法,或許等我畢業了夠資格了再來寫個"生醫研究的黑暗面之我見"吧

    回覆刪除
  13. CarolineKE9:39 上午

    大概從您的文章讓我有深刻共鳴的應該就是搓湯圓那段了吧...台灣沒有真學術,看著有能的學者被無能的學者頭欺壓,不管是在理工科還是人社科都一樣。反正只要是學術的老大,就算翻譯錯誤、就算文章沒啥內容,一切都可以被包容的,只能說台灣人某個時候肚量就會變得超大,肚量不夠大的,就是已經有必死決心的人。

    回覆刪除
  14. 說得好 借分享 我想給我認識的研究人員看 我想也許可以給他們一點幫助
    感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