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寫這麼戰的題目呢?因為真的太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了,而我卻沒有機會好好回答,最常聽到的例如:為什麼有些英國畢業的博士素質好像不是很好,有的卻是CNS好幾篇?為什麼英國博士可以這麼短?台灣因為早期教授幾乎都是留學美國,所以其實很多老師是親美派的,覺得美國PhD的訓練系統才可以真正可以訓練出來獨立做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而對於大多數英國畢業的博士生心底報持懷疑的態度,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光是修業年限就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生物醫學領域平均是6.5年,而英國通常就是3.5年加寫論文4年,而台灣整個系統也跟美國一樣,前兩年需要修課,通過嚴格的qualify,自然而然對於熟悉的系統比較有信心,這裡就稍微寫一下這一年半的觀察,個人認為是各有優缺點,給有興趣的人參考一下。
先說明一下我的programme的進程,總共是3.5年,4年是畢業的deadline,最後有個畢業口試稱為viva,在口試之前有三個階段的報告,early stage assessment,late stage assessment和the third year presentation。前兩階段需要通過兩位mentor(非supervisor)口試,最後的viva兩到三位口試委員審查你的論文,通常3-6個小時 ,通過後再作修訂即可畢業。
1. 修業年限
首先先談談修業年限,大家會問為什麼英國PhD可以這麼短?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依照學校規定四年就是deadline,還沒有畢業就打包回家。次要原因是可能是英國不需要修課,也就是不需要花前一兩年重新把大學或是碩士班修過的各種學門再讀一次,當然沒有無數的考試和繁重的term paper,我在這裡只有在頭一個月上課,各個領域的老師把基礎知識和最新研究講一下,接下來就靠自己,這樣的好處是不用浪費時間在重複念已經念過的書或是相差太遠的領域,可以全心投入自己專門的研究,缺點當然是學術能力的培養需要靠個人努力,包括基礎知識,論文閱讀,英文寫作等。Imperial college開給博士班修的課大多是一些通用的能力,例如專利,簡報技巧,時間管理,常常會請給公司上課的專業講師來上,一般就是三個小時,需要事前預約,可以自行安排
。並不是所有學校都一樣,牛津劍橋也有些四年的PhD programme 需要修課。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是學術發表,美國或是台灣通常需要學生在博士畢業之前要在一定點數的論文上發表,但在英國這通常不是畢業的必須的條件,所以通過口試(viva) 以及符合口試委員的要求就可以畢業,這在後面會詳述。
2. 畢業條件&論文發表
在這個競爭的時代,publication質量非常的重要,不要說教職了,連許多博士後或是fellowship的申請都相當看重,所以雖然在英國這不是博士班畢業的必要條件,但很多老師或是學生自己還是希望在畢業前後能夠發表,畢業條件不需要第一作者發表的壞處就是可能沒辦法在博士這個階段學習投稿論文的過程,
好處是學生不需要因為畢業需求,急著將未完成的成果發表,可以在博士後期間留在同一實驗室將東西完成再發表,博士四年加上博士後研究一年要完成一篇paper其實時間也差不多,如果方向正確要攻CNS也不是不可能,這中間當然有很多因素,有可能是每個人接project的起點不同,有人要從頭開始建立system,有人是接手他人的東西。老闆通常不會太push博士班學生(或是階段性push),當然作研究到哪裡都是一樣,就是爬山頭,憑個人努力,
如果你要衝當然最後的果實可能會比別人甜美。畢業不需要第一作者發表的另外的一個好處是,如果你運氣不好你的project天生不良,再怎麼努力天花板就在那裡,那也沒關係,你把該學會的技術和知識學會,有達到畢業水準,博士後再另覓機會,不需要痛苦的卡在博士班苦撐畢不了業。
英國博士班畢業的條件就是通過博士口試,雖然之前有階段性審查,但因為沒有客觀標準,viva成為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門檻,所以口試委員都很嚴謹,有些一頁一頁翻,每個實驗基礎知識都問,四五個小時是常態,口試到哭的也時有所聞。
3. 獎學金
我想獎學金的制度是英美博士班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在美國因為博士班很多提供全額補助,所以可以吸引到全世界優秀的學生,在英國因為學費或是獎學金的限制,歐盟的學生享有跟英國本地生一樣較便宜的學費,獎學金大部份也是限制只給歐盟的申請人,所以同學比較多是來自英國本地或是歐盟,亞洲的學生通常是碩士班居多,念博士的非歐盟學生因為學費較歐盟學生昂貴許多,大部分都是領取自己國家的獎學金,只有極少數是全額自行負擔。
4. 未來發展
我覺得這個是比較有趣的,美國或是台灣選擇念博士班通常是一個commitment,未來就幾乎篤定要走學術,但在英國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人畢業並不是朝純學術發展,可能跟學術相關產業或是根本就換領域,我想主要可能跟修業年限有關係,3或4年的機會成本遠比七八年少了很多,可能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個人生的過程,並不一定是決定未來的最終選擇,有許多同學相當年輕,大學畢業就進來了,22,23歲,念完也才25,26歲,所以如果念完覺得走學術這條路太辛苦或是發現自己不適合,要轉換跑道其實是來的及的,業界也比較容易接受,看到學長姐有些人再考個醫學院或是進去銀行當分析師甚至當記者的都有,當然不乏很多強者神人發了很多好paper,在世界各地錄取教職的,所以畢業的選擇是很個人的,或許也因為這樣英國的博士畢業生variety比較大。有趣的是,學校從博一就開始警告我們現在只有零點幾percent的博士生最後拿到教職,所以要提前開始準備,也提供很多講座和課程,相對台灣精美的博士班休學率,這樣似乎也是種比較健康的選擇。
曾經有人跟我說英國的思維是認為postdoc也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在PhD的階段就是訓練獨立思考研究,而postdoc再成為完全獨立的研究者,而美國要求博士畢業生相對就是要獨立,兩者PhD教育系統的歷史發展和淵源,或許等有時間再研究,但其實我覺得兩者不是絕對的,兩邊也都在互相學習,可以看到美國在檢討Phd過剩的解決之道,英國也慢慢在跟美國靠攏,有些學程需要修課,提供全額獎學金,畢業需要發表論文,總之老話一句,不管哪裡畢業,做研究就是Science speaks itself,大家就別戰了。
四年真的超令人羨慕的! 不過我們有獎學金(薪水)所以算是很平衡~ XD
回覆刪除其實在這邊讀到一半退學或休學也很常見,至少在我學校有看到。第一年修課、第二年Qualify Exam會刷掉一些人,我知道有些學校會固定刷掉一定比例的人(我是覺得很殘忍啦,當初幹嘛收這麼多人呢),我們學校則是少部分被當掉或QE沒過的,就掰掰了。
除了被退學,也有一些自己休學的。大部分也是發生在頭兩年,撐過QE還可以拿個Master學位。所以說,雖然美國博士班平均讀六年,但其中有一些關卡可以讓人喊停。
另外,在美國念PhD其實出路很廣,我看我們班上同學大部分想走學術或業界,大概各占1/3吧! 其他還有例如journal editor、science policy等職業。美國的教職缺也少得可憐,所以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不可能每個人都當PI,加上業界工作機會很多,一進博士班就確定自己要走業界的同學不少。
感謝學妹分享,一起加油!
回覆刪除學很多 感謝
回覆刪除美國PhD後走學術的人比例不多 就算是理學院也一樣 <50%
回覆刪除美國PhD畢業就算是理學院 想走學術的人也<5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