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倫敦煮食心得


煮飯,似乎是每個留學生必備的技能,在要出國之前就常常在長輩煮菜的時候說我要學兩招,跟在廚房問要怎麼煮菜,還記得九十幾歲的阿嬤笑笑跟我說:煮菜怎麼煮?青菜煮,煮熟就好了(台語),問了外婆,外婆說:用心料理,用心就會好吃,剛聽倒覺得這樣根本什麼都沒有學到嘛,但沒想到不知不覺在倫敦也待兩年了,幾乎每天晚餐都回家自己煮,慢慢也煮出一點心得,才開始慢慢體會為什麼兩位煮了一輩子的阿嬤要跟我分享這兩句話。

因為倫敦在外面吃相當昂貴,一餐以男生來說要吃飽大約7-8鎊以上,吃好一點20幾鎊都有可能,剛開始看到菜單都只能閉著眼睛點,不要換算成台幣,要不然腦中開始有衝突,A:花這個錢在台灣可以吃什麼什麼。 B:你是在倫敦,你要吃還是不吃,最討厭的就是你這種斤斤計較的小氣鬼了。因為太掙扎了,也就變得相當少出去吃飯,偶爾才跟朋友約出去一次。因為要開伙,於是六日去大賣場買菜變成例行公事,其實老實講在台灣就對煮東西有興趣,可是煮了幾次都覺得不如去外面吃,巷口就有自助餐,牛肉麵了,我在這邊用得半死又沒有很好吃,何苦呢?但到倫敦就不一樣了,外面東西貴,家裡附近又剛好什麼餐廳都沒有,離我最近的就是轉角那家吃到心臟病不用錢的fish&chip,吃過一次我就嚴重懷疑我的血管變窄了,不敢再吃第二次,有時下班肚子實在太餓,但想到400塊一盤牛肉燴飯就勒緊褲帶摸摸頭回家乖乖自己煮,也算是一半興趣也算是趕鴨子上架,就這樣開始煮飯人生 。

每次在煮菜的時候都會在心底由衷的佩服以前我媽還有回家還要煮菜的千千萬萬職業婦女,工作一整天回到家累得半死,一刻不得休息,還有全家人等你煮菜,換上輕便的服裝就投身滿是油煙的廚房,動作要快還要兼具美味,菜色每天還要變化,因為小孩還要帶便當還需考量份量,自己煮才知道這一切的辛苦,累了一天誰不想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想起以前還會嫌菜不好吃,真的是滿滿的愧疚,不過說也有趣,常常自己煮一煮竟然有以前媽媽的味道,看來這東西還會後天遺傳。還有一個自己做菜後才有的體悟,有一副場景大家一定很熟悉,當全部菜都煮好,家中男性角色例如父親都會叫母親趕快一起來吃,但常常煮飯的人都說你們先吃,哈,有時請同學來家中,自己煮才了解當全部煮好的時候,不知為何常常自己也不餓了,要先休息或是等一下,這不就跟在廚房喊:來了~來了~的女性角色很像嗎?總之自己體驗過後才知道進灶咖的辛苦。

還記得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抱持著阿嬤所說“煮熟就好“的原則,反正是自己吃,好吃不好吃都無所謂,但慢慢的也摸索出了排列組合,豬肉要怎麼調味,雞肉要怎麼炒,牛肉要怎麼醃,慢慢有了頭緒,才發現抱著這種” 青菜煮,煮熟就好了“的心態反而沒什麼壓力,才更勇於嘗試,沒有在台灣一定要煮好吃要不然就到外面吃就好的壓力,當然現在最方便的一點就是有了youtube,想煮什麼上網一打,不僅有食譜,還會有影片教學,說到這個就不能不說我的鍵盤師傅-阿基師了,每次想吃什麼搜尋,不管是<型男大主廚>,或是<阿基師偷呷步>,先看過一半,備好料然後再一步一步跟著做就好了,看起來很厲害的菜色也是可以學個七八分像,慢慢的也發現自己嘗試過不少菜式,從基本的滷肉、肉燥飯、牛肉麵、炒米粉、親子丼,到蝦仁烘蛋、蚵仔煎、辣子雞丁、麻婆豆腐、茶碗蒸等。沒辦法,嘴饞又想省錢就得靠自己。說這麼多,其實還是要多虧我身處在倫敦,台灣的東西,亞洲的食材要什麼有什麼,打開櫃子一看,金蘭醬油,工研院味碄,台灣菸酒公賣局米酒,日本佛蒙特咖哩,泰式椰奶,牛頭牌沙茶醬,有時候還是得靠熟悉的調味料才能煮出熟悉的味道,如果今天在一個沒有中國城的地方唸書,那我或許就得學外國人吃生菜和pizza了。

記得有朋友在臉書上抱怨煮的很辛苦,但卻不好吃,還被家人嫌,看到我只是笑笑,因為我也懂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有時候覺得做菜跟做實驗一樣,有時候一次就成功了,隨便煮意外的好吃,但很多時候是要一再嘗試,有了經驗和確保關鍵步驟正確才會好吃,反正好吃不好吃都是一餐,營養均衡就好了,除非是要請客,那就要特別用心了,每次請朋友來作客,都要擬定菜單和作戰計劃,然後提前開始,當獲得朋友稱讚的時候,真的蠻有成就感的,從台灣遠道來倫敦作客的朋友還戲稱我這裡是克雷格的B&B,只可惜最近課業忙碌,較少請客了。

自己下廚,懂了上一輩的辛苦,也體會到創意的樂趣,分享的快樂。雖然最近米越來越少買,多以麵食取代,因為烹飪較為快速和方便,常常選擇簡單的義大利麵料理或是咖哩,也比剛來的時候更常出去外食,不過六日有空的時候還是會看一下阿基師,選幾道台灣料理,解解饞,也解解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