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沒有國際觀,應該是年輕人前五大罪狀之一,三不五時就會有某專家跳出來說一下,然後媒體批評一下,大家搔搔耳朵,反正隔沒多久又會聽到,所以被罵到也沒什麼感覺了,但問題來了,國際觀是什麼?可以吃嗎?我又沒有要出國留學甚至工作,有國際觀有什麼好處呢?關心食安問題,譙政府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關心奈及利亞發生什麼事,烏克蘭戰爭對歐洲有什麼影響,最近筆者慢慢體會到一點點心得,嘗試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關心國際新聞,閱讀深度分析的文章,會很驚訝的發現很多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問題不是只有台灣有,是全世界很多國家共同享有的問題,不是只有台灣面臨這個問題,學習他國如何解決,就可以幫助思考如何解決台灣的問題。台灣的媒體很喜歡把台灣問題放大,然後最後就開始罵政府,然後ptt就會做出結論:鬼島快陶(逃)。這其實是蒙蔽了我們很大一部分的視野,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其實很多國家也正面臨著相同的困境,舉凡民主制度社會階級複製、言論自由、種族歧視、無法有效汰換劣質師資、漁業資源枯竭、是否加入區域經濟體等…,縱使台灣很多人所謂的”歐美””先進”國家(個人很反對這個詞彙),其實隨時也是面臨這些挑戰,閱讀一些深度評估的文章,可以讓你有一些概念,舉個小小的例子:二月的<經濟學人>指出為什麼很多國家英文教育會失敗的問題,為什麼英文已經成為正規課程,很多國家學生了也學了10年以上,還是無法用英文溝通?不只有台灣,墨西哥,中國,烏拉圭,西班牙,日本都跟台灣有一樣的問題,只注重於文法和選擇題,很少聽力跟對話的訓練,原因老師自己聽說其實也不好,所以教學也就僅此於文法,文中提出了不同國家的解決辦法。呂世浩老師在TED對學歷史的用處的評論:「我們可以看古人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藉古人的案例來啟發自己的智慧,進而成為知識的主人,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其實閱讀國際新聞和評析又何嘗不是呢?能藉由其他國家的例子,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自己國家的困境。
第二個好處是幫助你獨立思考,看清事實。很遺憾在今日多數臺灣媒體已經幾乎是以收視率和點擊率作為導向在報導新聞時,很多網路電視新聞都是垃圾,你該問你自己兩個問題,我有沒有能力分辨有多少是垃圾?我該不該吃?如果有人整天餵你吃垃圾,你有權選擇不吃但卻吃的很開心,這要怪誰?媒體只會報導IS有關殺戮跟性奴的新聞,大家看的義憤填膺,卻沒有深入報導為什麼這麼多英國,法國甚至德國公民自願投入IS及它成功的原因和在歐洲的影響力,大家在說台灣種族歧視的時候,有沒有看到在德國為什麼土耳其人會造成當地的抗議?和美國黑人跟執法單位長期問題的根源?,很多時候媒體只會做一件事,就是加強刻板印象,卻沒告訴我們背後的真相,這是很危險的,有時候你不知不覺一直認為下去,新加坡很乾淨,北歐超幸福,南歐人很懶惰,其實新加坡也是有不太乾淨的區域,芬蘭經濟正在衰退,因為眾多因素很多南歐國家高級知識分子只能離開家鄉正在西歐勤奮的工作,培養國際觀不是只有看國際新聞,如果可以的話去看很多好的分析的文章,你會看到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和背後的影響,讓你有能力評估各種新聞的客觀和背後的意涵。
最後,應該就是其實你會發現閱讀國際新聞充滿樂趣的事,一種單純的好奇心,越挖掘就會越有趣,看普亭利用軟硬兼施方法讓減低西方的影響力並鞏固政權;為什麼油價會下滑?看國際油價下降對各國經濟的影響,為什麼有的受惠,有的傷害?;了解蘇格蘭獨立公投對全球地區政治的影響;為什麼敘利亞的問題難解?有時候雖然看起來跟自己無關,關心這些地球村發生的事和背後的因素饒富趣味,當然當你跟其他國家人聊天的時候也有了基本的背景知識。
那怎樣才可以培養國際觀呢?當然最理想還是能有機會離開台灣居住一陣子,不管是留學或是工作,但老實說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如果沒有機會,我的答案是,閱讀,旅行,思考。閱讀必須是深度閱讀,首推經濟學人 , 每一期的the world this week至少要瀏覽一下,其他專欄很多精采好文,當然,
台灣是小島,是夾在中國跟美國強權中的一個飄搖的小島,其實跟新加坡一樣,更需要擁抱國際,在全世界知道台灣之前,自己先了解全球,不是每次只能抱怨政府,只能膜拜台灣之光,只能抱怨鬼島快陶,有些人說,那些國際的新聞離我太遠不關我的事,我都會默默的想:誰說21世紀不會有清朝的思維的?
台灣是小島,是夾在中國跟美國強權中的一個飄搖的小島,其實跟新加坡一樣,更需要擁抱國際,在全世界知道台灣之前,自己先了解全球,不是每次只能抱怨政府,只能膜拜台灣之光,只能抱怨鬼島快陶,有些人說,那些國際的新聞離我太遠不關我的事,我都會默默的想:誰說21世紀不會有清朝的思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