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

旅行的意義


2014最大的改變就是宅在英國太久,被朋友“罵”了兩年之後終於出國了,去了西班牙,希臘,葡萄牙,比利時,丹麥,瑞典,芬蘭,雖然大部分是城市,時間也不一定花很長,但看到了不同的文化,體驗了各地的差異,跟當地人聊天,很多心得,有時候跟英國做比較,有時候跟台灣做比較,都有不同的趣味,訂過20歐元的機票,住過10歐的hostel,旅行似乎口袋也不用很深,有趣的,還是保持書架上五本 lonely planet的旅遊書一個地方都沒去的紀錄,似乎旅行還是歐洲style一點,隨性一點反而比較容易成行。

旅行體驗到歐洲各國家差異之大,台灣人口中常常說人家歐美怎樣怎樣,仔細想想把歐洲跟美國叫在一起,其實這還蠻詭異的,心中想光是歐洲各國差異就這麼大了,何況是跟美國呢?況且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歷史包袱和問題,很多制度和經濟也不一定比台灣進步,各國差異很大,為什麼會歐洲跟美國混在一起成為進步的象徵跟語意呢?

另外一點感觸比較深的是, 年輕人沒有發展機會常常不是他們的錯,是國家的制度和經濟的問題,雖然都在歐洲,如果能力一樣,一個年輕人如果生在希臘,面臨的就是40%以上的年輕人失業率,全國50%的人口都不在希臘,要出國找工作的未來,但在瑞典卻可以享有小學到大學都不用學費的福利,之後工作國民人均收入五萬多美元,縱使生在先進的“歐美國家”也人生而大不同。 有人說出生在台灣很慘,鬼島22K,加班加到死,常常會想如果我今天出生在不同國家我會怎麼樣? 看著在帕德嫩神殿旁賣紀念品的少年,想著真的會比較好嗎?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南歐一些國家現況不是很好,可是很多人民還是保持著對國家的驕傲,過往歷史的榮耀我想佔了很大一部分,很多人承認現在不好還是願意相信這個國家還是會越來越好,有著national pride,面對別人或是敵人不用把頭低下來,在聽他們講述這個國家的語氣時可以很清楚感覺到這一點,印象深刻。

還有一點就是發現其實很多國家民主化的歷史也沒有很長,一直以為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發展得早,可能跟美國一樣,民主制度很早就執行,才發現自己根本錯的離譜,因為有皇室或是專制體系的存在,所以其實蠻多國家民主的時間甚至比台灣短,像是西班牙1976才有民主改革運動,就連民主起源的希臘也是歷經專制統治,1970年代之後才變成現代民主的,也有很多還在陣痛期,所以民主制度的發展其實在各個國家都要歷經陣痛跟付出代價,台灣的近期的拉扯也不用這麼大驚小怪。

當連勝文有離譜發言時,柯文哲評論連勝文:他受限於成長環境和周遭人事物,所以有時候會有跟一般人有不一樣的想法也很正常。聽到這席話我也開始想:自己是不是也被什麼侷限了我的視野和思考的深度?當我在評論某些事情的時候是不是也其實是個井底之蛙?我想旅行的好處是,可以透過去到那個地方真正了解當地的歷史,真正的現況和人民的想法,而不是僅依賴被媒體強行灌食re-enforcement的刻板印象,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